
熊市多学习,偶写随笔。
昨晚终于抽出时间,把今年五月份的一份区块链领域内非常重要的论文基本读完。
这份由 E. Glen Weyl、Puja Ohlhaver 以及 Vitalik Buterin 联合撰写,题为《去中心化社会:找寻 Web3 的灵魂》的论文,在 NFT 成为以太坊第一大 GAS 燃料的今天,着眼于以太坊 2.0 启程前夜,也颇见作者争夺加密市场下一个时代话语权的心机和能力。
由于没有触及到眼下绝大部份当下交易者的直接利益,加之很多与之相关的一些提案还处在论证和争议阶段,所以这部论文的意义,更像一部学术文献,容易被绝大部分人忽略,远远不如一个多月前 L2 上的奥德赛空投引发的关注大。以下是我的四点读后随笔:
一、我的身份只是一个钱包地址?
Web3 的世界里,给我一个本该属于我的原生身份吧。我的身份不是钱包地址。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钱来标注的,至少我们就总在文学作品中听见有人说:「我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或者这样说「你这个叛徒,竟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这里提到的两处灵魂,字眼与本文相关,但是解释迥异。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思考过以下问题:
是否需要在去中心化世界里证明我的身份、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一些声誉?
如果不需要,那么在缺乏个人信用的 Web3 世界里,我拿什么做为我的持久性身份,维持我们的信用?
加密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係,人和组织的合作关係,难道仅仅止于 DeFi Staking 规模吗?
加密技术走得太快,出发伊始,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爱因斯坦在 1932 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说:「人类的组织能力尚未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相当于让一个 3 岁的孩子拿着一把剃刀。」
何至于加密经济呢,人类每一次的重大变化,都是技术飞跃在前,组织变革在后。
回顾整个区块链的起步,一直是牢牢根植于「一定要将传统金融系统掀桌子」的意识形态中的,我曾听见 Maker DAO 创始人在一次饭局的自我介绍中,直言区块链打了古老而僵化的旧金融体系,当时很是震撼。检查一下我们过去说过的话术中,都是围绕金融。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最初都是致力于金融技术革命。比特币建立了基于点对点的现金支付体系;以太坊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市场口号,是「建设全球结算基础设施」。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Web3 打造了一套平行金融系统,独特而灵活。凭藉公钥密码学、智能合约、工作量证明、质押证明等加密经济中的组件,虽不完整,却为去中心化的华尔街带来了极富想像力的开放生态。但是今天看来,对于 Web3 的建设者来说,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二、目前的 Web3 身份只能被禁锢于 Web2 历史场景局限中
由于 Web3 目前缺乏代表这种社会身份的底层系统组件,它从根本上依赖于它所要超越的中心化 Web2 结构,所谓常常被调侃为 Web2.5/Web2.8,因此,也就一併複製了其局限性。比如:
——大多数 NFT 艺术家依靠 OpenSea 和 Twitter 这样的中心化平台来承诺稀缺性和初始出处。加密海洋里本来没有身份信标,各种证明资质,全凭 Web2 市场老大哥的一双慧眼。
——试图超越简单的代币投票的 DAO 经常依赖 Web2 基础设施,如社交媒体帐户,以抵抗女巫攻击。
BTW,什么是女巫攻击?简单说一个地址多个身份就是刷单刷票。更为精準的数学表达,我们拿 Filecoin 存储挖矿做比方,是矿工利用 N 个身份,承诺会存储 N 份数据。但实际上只存储小于 N 份的数据,谎报自己存储了 N 份数据。过去大家心照不宣,下一步呢?
——许多 Web3 参与者一方面喊去中心化拥抱 DeFi 中的 DEX,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由 Coinbase 或 Binance 等中心化 CEX 实体管理的託管钱包。目前处境有点尴尬,非中心化的密钥管理系统对普通用户远谈不上友好。
当然,更有大量潜在安全问题,如有定时炸弹,也如有芒刺在背。Phantom 事件后,中心化交易所市场喊话 Solana 钱包用户回家,多尴尬。
三、灵魂绑定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这篇论文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非常类似我们之前看到的 DID,所谓去中心化身份,全称是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 从传统 ID 体系中演化而来,其核心理念是,在去中心化身份阶段,用户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资讯数据,而不被诸如 Facebook 这类企业控制。这个工作,很多人一直在搞,五花八门,其中使用机制複杂,以前我从未细看。以后有时间单独谈。
与 DID 不同的是,作者直接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以太坊区块链提案,直接推出一种根基于 ERC721 协议上的不可交易型 NFT。V 神将其命名为 SBT(Soul Bound Token),绝大部分中文翻译将其称之为灵魂绑定代币。
而 Soul Bound Token,顾名思义,灵魂绑定代币,準确一点的解释,是和你的钱包帐户绑定的不可转让代币。
V 神提出 SBT 的同时,举起了一面新的大旗,「一个更宏大的愿景 DeSoc,建立可治理、可组合、基于集体智能发展的去中心化社会。」V 神的指向,从以往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态到了下一步去中心化的社会实验。
他在文中提及了灵魂绑定(SBT)多种使用场景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方面很多,比如以下几个应用案例:
无抵押借贷
社交恢复钱包
基于灵魂绑定地址的空投行为
DAO 女巫防御等
我找了一张图(谢谢作者)
预想一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任何机构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固定钱包发放 SBT,比如:
毕业的学校
工作过的企业
获得过的体育比赛荣誉
参加过的公益组织
贷款或参与流动性挖矿的 DeFi 平台
深度参与过的 DAO 组织
是的,你的钱包可以收到各种各样的 SBT。有点像游戏世界里的勋章墙。
既然 SBT 是不可转让不可交易的,就几乎没有目前我们看见的 NFT 那样的投机属性。今天的 NFT 是在各种非同质化中寻找稀缺的游戏,那么 SBT 则是在一个固定钱包持有人的本体属性中标明身份差异。这种全新类型的 NFT 从交易中脱离出来,注定要引导我们整个加密技术产业重新回归到社交意义上来探索新价值。我的直觉,大概率会很快发生下面的事情:
——支持 SBT 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加密市场先社交后金融的道路有望铺开
——多家 NFT 交易市场很快会增加 SBT 钱包的专区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在给现有 KYC 用户世界空投
可以肯定,接下来有可能的 SBT 大爆炸,也一定会很乱,四处空投,让子弹飞。
四、要说布道能力,还看 V 神
我个人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将 SBT(不知道你没有有想到一个键盘词叫「死变态 SBT」)翻译成中文,还是叫灵魂绑定代币比较好。Token 译作代币这个词,并不是新鲜,和 NFT 市场今天常用的 Mint 一样,计算机领域中可以找到解释。原因很简单,灵魂绑定代币是不可交易的代币,如果坚持译作代币,容易让大部分人困惑。
其实,V 神在今年二月就独立发表过一篇文章《灵魂绑定》,介绍了可以用魔兽世界游戏中的灵魂绑定概念来设计不可转让 NFT 的想法。这让我记起四年前和 V 神一次线上对话,他主动地提及他少年时期对魔兽世界游戏的痴迷,直到他遇见比特币。
游戏玩家对于 Soul Bound 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这个词最早来自 MMORPG(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经典大作魔兽世界,灵魂绑定物品是指该一些顶级道具只能被固定游戏角色绑定,即只能由玩家自己使用,不能转让和出售给其他玩家。
同样是打游戏,人家的孩子不一样。V 神这魔兽世界可没有白玩。多么希望王者荣耀的一亿多玩家里,也尽快冒出来一个加密世界里的大神。
不能不说,V 神是整个加密魔法森林中最有前瞻性思考的大法师。我记得一个月前、与一位长期在硅谷的区块链工程师闲谈的时候,曾提及技术影响力对于区块链项目的重要性。他这样评价 V 神,二流的工程师,一流研究员,超一流的布道者。我听得出来,这其实并不是世俗化的讥讽,反而是一种高级赞。
V 神提出了 DeSoc 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曾见过一位知名的台湾籍娱乐明星,在发行了自己的 NFT 后把 Twitter 上的名字增加了一个后缀——Web3 Citizen。比起人尽皆知的艺人身份,她更想强调全新的数位身份,一位来自 Web3 世界的公民。
而 V 神提出 SBT,正是试图在加密乌托邦中回答关键问题,身处 Web3 的任何一位公民,除了宣示神圣钱包地址主权,需要回答一个最重要的千古哲学问题——我是谁?
但是,曾见一位网络上的朋友对 SBT 提出疑惑。
——怎么能解决市场机器人的干扰?
——果真这样做,就能解决加密世界中的信任问题吗?
——是否会违背新一轮竞赛中的公平原则?
——以及更大的问题,我们真的仍然要回到我们当前世界所奉行的那套贡献和权力的机制中去吗?
写到这一刻,我多少理解了一直觉得比广义相对论还费解的维特根斯坦。物理学让我们头痛,哲学可能让我们发疯。
「你用什么语言表达,就用什么语言思考。」这位哲学家如是说。
本文作者小隐于链于 2007 年前在金山软体先后负责电脑反病毒产品和数位娱乐事业部。其后创办蓝港互动从事游戏设计製作及发行,直至 2014 年香港上市。2018 年初创办了共识实验室和火星 MarsBit。2021 年加入 Element NFT 交易平台产品团队。
(以上内容获合作伙伴 MarsBit 授权节录及转载,原文连结 )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